聚焦钛白
欧盟反倾销税下的钛白粉行业:是危机,还是转机?
时间:2025-02-19 信息来源:
1月19日,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,对原产自我国的二氧化钛(TiO2)做出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决。
欧盟委员裁定对我国生产的二氧化钛(TiO2)征收250-740欧元/吨的反倾销税,为这场持续了两年的贸易争端画上句号。
反倾销调查期自2022年1月1日-2023年9月30,损害调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调查期结束。欧美委员会正式发起反倾销调查时间为2023年11月13日,24年7月11日作出反倾销初裁,本次为最终裁决。
中涂协钛白粉分会也表达自己的关切态度,表示会持续关注此事,并适时向欧美进行再次申诉。
中国钛白粉行业,正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十字路口——是陷入被动收缩的危机,还是迎来转型升级的转机?
一、关税重压下的行业阵痛
本次欧盟反倾销税的执行,导致我国钛白粉出口成本大幅上涨。
钛白粉龙头龙佰集团及其各下属子公司,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增加740欧元/吨额外关税,差不多相当于成本增加5500元人民币/吨。
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成本增加250欧元/吨,约合1900元人民币/吨,其他应诉的企业增加640欧元/吨,约合增加成本4860元人民币/吨。其他没有应诉的企业,增加关税740欧元/吨。
尽管23家国内生产企业宣布,出口产品价格上调50-100美元/吨,但是对动辄740欧元/吨的关税来讲,100美元/吨只能涵盖不到15-30%。
这种调价策略,也体现出企业对欧盟市场的难以割舍的情绪,和无能为力的状态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此次裁决的示范效应,印度和巴西等国也已经开始反倾销调查。美国老特政府更过分,计划加征60%关税。
中国钛白粉行业被层层围追堵截,对于出口依存度高达40%钛白粉产品,这直接导致190万吨的年出口量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。
据公开信息显示,安纳达、金浦钛业等企业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65%,印证着这场危机的现实冲击。
二、产业链重构中的生存博弈
重大危机环境下,倒逼企业不得不进行变革,对企业和行业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。
龙佰集团将原出口欧盟的10万吨/年出口量,转向东南亚市场,但是东南亚能否承接住这么大量的消耗还是个未知数。
中核钛白已经开始加速布局非洲涂料市场,2024年对非出口量同比增长27%。但开拓新市场需要时间沉淀,短期必定有大量产量存留国内市场,“内卷”也就在所难免。
国内23家企业集体调价后,国内市场供应量增加率15%,价格随之降低,据悉金红石型钛白粉价格已逼近1.5万元/吨的成本线。
在这生死存亡的博弈中,行业分化日益显著。
随着反倾销税的执行,欧洲价格上涨是必然的,但是江苏泛华凭借99.8%纯度的高端产品,欧洲客户和销量都保持稳定。
而处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中小型企业,如潜江方圆、祥海钛业等,产品低端又没有高端品技术,或者无法承担技术升级的成本,只能被迫加入价格战。
根据国家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4年行业集中度CR10提升至了68%,较三年前增加12%。
三、技术突围驱动的转型是必经之路
危机深处必有转机,欧盟关税壁垒同时可以激活行业的“创新基因”:
龙佰集团工艺创新,采用氯化法提升产能,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到率45%,单吨产品能耗下降18%。
惠云钛业开发的塑料专用型钛白粉,产品性能升级,遮盖力提升23%。
山东道恩则选择绿色转型,建设了行业内首条采用光伏供电生产线,二氧化碳减排量2.3万吨/年,间接降低生产成本。
这些技术创新也逐步在重塑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。英国钛白粉巨头泛能拓宣布涨价300欧元/吨,推高欧洲市场价格,国内企业的技术溢价优势开始凸显---宁波新福的汽车漆专用钛白粉出口价格已经突破3200美元/吨,较中低端产品溢价了40%。
四、双循环格局下的未来之路
变局突现,钛白粉行业也正在逐渐构建新的平衡:
市场多元化:东南亚基建热潮带来年均12%的需求增长,非洲涂料市场容量突破50万吨。失去欧美市场后,市场多元化就是必由之路,东南亚、非洲、中东、南美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。
产业链延伸:中核钛白跨界磷酸铁锂领域,实现钛-锂-磷产业协同。国内储能行业前景无限,产业链延伸,自我消化产能也是选择之一。客户变竞争对手,相关企业需要评估因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客户流失。
政策赋能:陕西的千亿级钛产业集群规划,推动从原材料矿砂到终端航空钛材的全链条升级。
业内行业分析师认为:“反倾销削弱的只是价格优势,中国钛白粉的质量、服务和快速响应能力构成的‘铁三角’依然稳固。”
龙佰集团在德国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,江苏泛华技术突破后的新产品通过REACH认证,这是否是中国钛白粉行业正从“以量取胜”转向“以质突围”的标志呢。
欧盟反倾销税的终裁,就像落地的第二只靴子。
虽然引发行业剧震,但因早有预兆,很多企业早已有应对措施,这场危机也并非猝不及防。
是危机,还是转机,就看相关企业的变革结果如何了。